中年以后,很多男人感叹愈来愈没了自我,变成一部“家庭提款机”。 要如何找回年轻时的动力,实现梦想?
几乎每个男人的心中,都潜藏出走的欲望。
年轻的时候,你发下宏愿要走遍世界;到了中、老年回首检视,也许去过几个地方、做过某些事,但距离当年立下的目标还差得好远,几乎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。
难道人生就只能这样了吗?
心理研究人员指出,男人出走发生率最高的族群:从35~55岁。这个阶段的中年男人,家庭、事业大都已定型,具有稳固的社会基础,各方面条件看起来似乎都很不错,但也逐渐不安于室,产生困惑:“人生真的就只是这样吗,能不能尝试做些不一样的事,do something different?”
出走代表想追求改变,临床行为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杨启正指出,发展心理学有所谓的“中年固滞期”理论,中年是另一个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阶段(第一个阶段发生在青少年时期),很多男人感叹人生不属于自己,生活一成不变,自己只是一具“家庭提款机”,被各种责任义务牵着走,“人到中年,难免感觉疲累,需要中场休息,”他一语概括。
出走也是一种因应压力的模式,某些人到了中年自认一事无成,或者高不成、低不就,心理会产生压力,杨启正解释,这种压力源不需来自重大事件,往往是日常琐事(Daily Hassles),便会想用暂时脱离的方式减压。
杨启正观察,譬如,有些男人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,布置成想要的格局,音响室、模型室或红酒储藏室,独自在里面享受自我空间,也像是私人玩具间;还有人买了挖掘机挖土机,学习翻土、种田;有人跑去学开飞机、做木工、尝试与本业无关的挑战等等;都可算是不同型态的“出走”。
带着野兔去“私奔”
做这些事的时候,经由自我对话,才有机会倾听内在的声音,重新处理分配生命赋予的任务,真正为自己作主,重新认识自己。芬兰国宝级小说家亚托.帕西里纳(Arto Paasilinna)的作品《遇见野兔的那一年》,就是描述一名中年新闻记者瓦塔南出走的故事。他在一次出差途中意外拯救一只被撞倒的兔子,结果他带着野兔“私奔”,生命也开始大转弯,彻底改写了下半段的人生。
年轻的时候,瓦塔南很满意他的工作,很高兴有诸多机会去专访一些人,甚至为社会揭露一些不合理的现象,但年岁渐增,他已经不再期盼能做什么有用的事,只顾着做好别人交代的事,写出不加入任何评论性的报导。而他的同事,一个个也都是失意、对未来不抱期望的人。
某天,一只兔子突然闯入瓦塔南的生活,或说他一步一步追寻野兔的脚步,栖身于大自然里,生活条件变得非常原始,工作内容也非常吃力,但他甘之如饴,因为体魄变得更精壮,每天自由自在,让他逐渐忘却以前在大都市里缺乏目标、懒洋洋的生活。
表面看来,瓦塔南的出走似乎是一场意外,其实早已深埋在他心里。“谁都可以如此,但首先要能够知道弃绝另外一种人生,”帕西里纳为他笔下中年失意的角色做了如是的诠释。
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作者戴维.柯恩(David Elliot Cohen)观察,许多人在中年某个阶段突然辞去工作、决心出走之前,往往觉得幸福洋溢,接着又对整件事情产生怀疑。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柯恩也身体力行,《休假一年(One Year Off)》记录他在中年以后、事业一帆风顺的当头,毅然放下一切,携家带眷环游世界的心路历程。
“我开始产生阵阵心神不宁的感觉,从前那股冒险精神又蠢蠢欲动。我知道这事听来教人觉得疯狂,但我打定主意,卖掉房子,关掉事业,给孩子们办休学,然后到世界各地游历一阵子。度长假不是我真正的目的,我要一种扎扎实实的归零。”
朋友反应夹杂,有人认为这是个绝妙点子,有人则是一副眼红样儿,还有人打心底认为这是他们听过最愚蠢的事。不过,众人反应仍以正面居多。深受鼓舞的是,一些儿女早已离巢、60~70岁的长辈们,反而最懂得给他打气,大概恨不得年轻时代也曾有过此番壮举吧!
年龄的确是一个关键。资深旅游作家保罗.索鲁(Paul Theroux)形容,男人一旦过了50岁,是个危险的年纪,身体开始拉警报,牙齿也向他提出抗议,他的胃斥责他,头也开始秃了,有一肚子的话要说,可是没人要听,他感到一股莫名的疲累,虽然知道势必老去,却想要重拾青春。
几十年来,保罗.索鲁马不停蹄地穿梭在世界各个角落,足迹遍及五大洲,他被誉为当代国际文坛重量级作家,作品丰沛,包括《大裂谷的边缘》、《老巴塔哥尼亚快车》、《赫丘力士之柱》等。形容自己是不折不扣的“出走上瘾者”,虽已年逾70岁,保罗.索鲁迄今仍未停下脚步,“想要成为作家,那么首先,你必须先离开家,”他深入自我剖析,“当我展开旅行,才开始了解自己,独处时,可以清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,我虽身陷孤立,思绪却分外清明。”
固守现状,不如放手一搏
很多男人虽渴望出走,却迟迟不敢行动,担心现实问题该怎么办?骤然放弃自己营造的一切,多少会让人感觉迷失方向,失去安全感,“唯一可能阻止行动的就是『没这个胆』,”戴维.柯恩一语道破男人心事,“拥有梦想是一回事,实现梦想又是另一回事,”不敢离开日常事物,害怕发生不可预期的灾难。
当你遵守了那些习惯,正如不用思考路线,也能开车上班一样。但科恩认为,确定感不过是昙花一现,人生没有肯定的结局,紧抓着老习惯和旧思考模式不放,很快就会失去活力与创意。
当一个人每天处在混乱的生活步调、忙着摆脱交通尖峰时刻、应付公司人事纷争、接送小孩、处理琐琐碎碎的事务,绝不可能清醒地思考人生的道路该怎么走。
当然,你不禁要问,出走真能发挥正面作用吗?一旦投下了时间、精力或金钱,到底值不值得?
没有人能保证出走以后,一切都会更美好,但留在现状也不能改变什么。“至少,我看事情的角度变得完全不同,”花了一年时间游走各地,一共去了16个国家、走了8万公里,戴维.柯恩改变了心境,变得更成熟圆融,不再那么在意失败,懂得顺其自然,不为鸡毛蒜皮小事烦心,甚至开始能欣赏新鲜水果和蔬菜。
出走归来,很多人问他:“回来以后打算怎么过?”他潇洒回道:“这些答案总要经过一段时间沈淀,才能想得透彻。”出走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,也是一段重拾赤子之心的历程,用开放的态度去迎接各种可能,“呃,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的世界会如何,”他意味深长。